本報記者 李元麗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對于完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圍繞如何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記者:在您看來,什么是統一大市場?建全國統一的市場對于暢通“雙循環”會產生哪些作用?
鐘茂初:我認為,統一大市場是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資源、生態品等要素,商品及服務等產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不同區域間、行業間、群體間、大中小企業間、國企民企間的無人為障礙的市場。
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對于“雙循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破除影響市場規模有效擴大的障礙;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同區域間、行業間、群體間、大中小企業間、國企民企間的非市場因素的交易成本;三是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要素優化配置,最大化地提高各經濟主體的效率水平;四是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倒逼”各經濟主體進行創新和產業升級,以獲取在統一大市場中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同時使市場主體之間形成合理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特別是在國際競爭中形成合作優勢);五是使各市場主體在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中追求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記者:就您所關注領域來說,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優勢在哪里?存在哪些問題?需要破除哪些阻力?
鐘茂初:經濟發展各相關領域,都應朝著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推進。以生態環保領域為例,碳排放和污染治理的相關領域,也同樣應建立起全國統一大市場。一是應在全國范圍內確定碳排放額度和污染排放額度,并在全國范圍內不同區域間、行業間、群體間、大中小企業間、國企民企間進行優化配置,形成無差別的市場交易機制,并由統一大市場形成碳排放額度、污染排放額度的價格;二是應在全國范圍內探索形成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形式,并通過統一大市場的交易機制形成生態產品的市場價格。
經濟發展各相關領域,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目標,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針對不同地區發展水平不同的現實狀況,如何有效地協調各地區之間的利益平衡。也就是說,“有差別的區域發展政策”與“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之間如何權衡?我的主張是,類似于收入分配領域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區域間的發展利益權衡過程中,首先要以要素和資源的效率配置為主要考量,但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將以往未考量的特殊要素納入“市場”中,如,欠發達地區承擔的生態維護、耕地維護、勞動力育成等;其次通過財政支持政策等方式進行國家層面的區域利益協調;其三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進行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利益協調。
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二是,如何把握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應當從更好地促進“有效市場”形成的角度來認識“有為政府”的作用,而不是將“有為政府”視為制約統一大市場的手段。一是,“有為政府”為市場主體提供最大可能的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消除各類要素擴張的制約因素,而不是直接參與要素配置的市場經濟活動;二是,“有為政府”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過程中承受的各種交易成本;三是,“有為政府”為整體市場最大效能用好資源,而不是追求政府資源的直接收益;四是,“有為政府”是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共基礎設施,而不是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五是,“有為政府”發揮產業政策引導作用是基于市場主體的共識,而不是人為地確定或改變產業發展方向;六是,“有為政府”根據不平衡發展特征而協調區域利益關系,而不是人為制造區域發展政策差異。
記者:在您看來,在建立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過程中需要把握哪些具體的方向和措施?有何建議?
鐘茂初:我認為,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要針對當前發展階段不同要素的特性而選擇不同的著力點切入。一是,對于土地要素而言,要通過設計合理的機制,使得各類土地的權益人(所有者或使用者)獲得同等水平的收益,不能讓承擔特定責任的土地權益人承受利益損失,如,耕地保護范圍內的土地承包人、生態保護范圍內的土地承包人,也應獲得同等水平的土地收益。二是,對于勞動力要素而言,就是要使農民工真正獲得與城市勞動者同等的收入并享有同等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三是,對于資本而言,就是要使流向各領域、各類企業、各行業的資本收益率水平相同,如,在合理考慮風險因素的前提下,流向實體經濟的資本收益率應與流向虛擬經濟領域的資本收益率相當;四是,對于數據要素而言,首先要合理地對數據“確權”,以確定數據要素的權益人,確權的原則是有利于數據要素市場規模的擴大、有利于數據要素的市場交易。其次是要形成要素市場交易的全國統一平臺,避免各區域、各領域、各主體之間各自為政、互設障礙。其三是市場交易機制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數據要素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五是,對于資源而言,要站在全球市場的角度,來形成國內資源市場的價格,最大限度地避免國內各區域之間、各企業之間因過度競爭而造成整體利益的損失。
|